二、教學內容[理論] | |||||||||||||||||||||||||||||||||||||||||||||||||||||||||||||||||||
(一)課程定位與課程目標 中國加入WTO以來,中國經濟迅速與國際經濟接軌,對掌握專業理論、懂得國際貿易與金融的外向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國際經濟學是培養這類人才的重要環節。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以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三大學科為主要特色,以應用型、融通性和開放式為辦學特色,國際經濟學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顯得日益重要。本課程主要面向經濟學專業、國民經濟管理專業、金融專業、財政專業、商務英語專業、日語專業、勞保專業等,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兩種類型,學時分68、51和34三類,專業必修課采取中英文雙語教學,專業選修課采用中文教學。 國際經濟學的課程目標在于(1)使學生掌握國際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問題;(2)使學生掌握國際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及方法;(3)使學生運用國際經濟理論認識和分析重大國際經濟問題;(4)培養學生正確分析和判斷中國在國際經濟事務中面臨的復雜格局和諸多問題的能力。 (二)知識模塊順序及對應的學時
(1)李嘉圖模型中貿易模式和貿易所得 (2)特定要素模型中貿易收入分配效應 (3)H-O模型下貿易模式的形成及貿易的收入分析效應 (4)標準貿易模型中偏向型增長、國際轉移支付與一國貿易條件的變化 (5)產業內貿易的形成及產業內貿易的好處 (6)關稅的經濟效應 (7)一國貿易政策的形成 (8)國際收支的結構 (9)匯率決定的資產方法 (10)購買力平價理論 (11)短期內產出水平對匯率的影響 (12)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優劣 (13)最優貨幣區理論 2.本課程的難點 (1)如何將高度抽象的理論模型結論與現實問題的分析結合? (2)如何運用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分析中國入世對國內收入分配的影響? (3)如何認識比較優勢的動態化? (4)出口貧困化增長問題; (5)國際轉移支付惡化接受國的貿易條件問題; (6)如何幫助學生認識比較優勢理論與新貿易理論? (7)產業內貿易形成的模型分析; (8)匯率決定的資產方法; (9)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10)根據不同匯率制度的優缺點,中國選擇匯度制度安排問題 3.解決途徑 (1)引導學生課外多閱讀不同版本的國際經濟學教材和相關前沿理論成果,通過對不同觀點的比較,擴展學生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視角,培養學生多維思考問題的能力。 (2)引入案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理論模型,并培養經濟學的思維理念和經濟學素養。 (3)引導學生多做課外習題,加深和鞏固對知識點的理解。 (4)采取課程討論、專題小論文等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的研究性思維,培養學生認識和研究國際經濟問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