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課程描述 |
本課程校內發展的主要歷史沿革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史學科創建于1953年。50年來,在張郁蘭、譚佩玉、趙德馨、周秀鸞等老一輩學者的開拓與帶領,以及蘇少之、趙凌云、姚會元、楊家志、成協祥等中青年學者的承繼與推動下,該學科始終堅持“沉淀論”與“跟隨論”相統一的研究方法,重視發揮學校各學科和國內同類學科“集團作戰”與橫向合作等優勢,不斷拓展研究領域,挖掘研究深度,出版或發表了一批見解獨到、影響深遠的論著,為國家培養了大量棟梁之才,是學校歷史悠久、梯隊完整、實力雄厚,在國內領先且享有較高國際聲譽的優勢學科。 一、學科的創立和初步發展:1953—1979年 (一)改革開放前,經濟史學科的“大起大落” 1.1953—1956年,經濟史學科的興起 經濟史學科在新中國的興起,主要有兩個背景:一是蘇聯所有高等財經院校都開設經濟史課程;二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時就強調財經院校學生應學習中國經濟史,了解本國經濟情況。受此影響,1953年8月,高等教育部發出通知,要求全國高等學校的財經院系開設中國經濟史課程。當時師資來源有二:一是原來各校經濟史及經濟思想史等相關學科的授課教師,二是教育部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辦經濟史專業的研究生班,培養師資。當時的學院院長馬哲民教授對此非常重視,隨即派出張郁蘭、譚佩玉、趙德馨等3位青年老師到中國人民大學師從傅筑夫、尚鉞等教授研習經濟史。1956年學成回校時,該研究生班的周秀鸞老師也調入學校。作為3年學習的成果,張郁蘭老師的碩士論文《中國近代銀行業史》,周秀鸞老師的碩士論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中國民族工業》相繼出版,趙德馨老師的碩士論文也被收入經濟史論文集。這批學成歸來的青年學者為學校經濟史學科的興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5年,學校開始開設古代經濟史課程。1956年學校成立經濟史教研室,由有“飛機教授”之稱的美國雙料博士吳澄華教授擔任教研室主任,吳其敬老師為教研室秘書。該教研室有4位教授、3位副教授、2位講師、4位助教、1位專職經濟史資料員,云集了秦佩珩、歐陽滌塵等著名經濟史學者,是當時全國實力最強的經濟史學學術陣營。開設了外國經濟史、西方經濟學說史、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近代經濟史等課程。編寫了《中國古代經濟史》教材及一本參考資料,趙德馨老師與周秀鸞老師合編了《中國近代經濟史》教材及3本相關的參考資料,1本教學大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 2.1957反“右”后,經濟史學科的衰落 1957年受反“右”運動的沖擊,該教研室的12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其中謝權、周秀鸞、趙德馨等老師被下放勞動,吳其敬老師調到學校科研科,張郁蘭、譚佩玉老師被安排到學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沒有被劃成“右派”的秦佩珩教授調到鄭州大學,彭正浩副教授退休。這樣,一個全國最強的學術梯隊就垮掉了。 3.1958年,經濟史學科的再度興起 1958年底前后,被下放勞動的3位老師重返學校,學校在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下設經濟史教研組,該教研組由5位教師組成,即謝權、張郁蘭、譚佩玉、周秀鸞、趙德馨,趙德馨老師任組長。1959年謝權老師調到暨南大學,潘汝瑤教授由政治經濟學專業轉入經濟史專業(后調到中山大學)。1958年該教研組開始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56年)并編寫了講義,1960年,在學校開設了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課程(共十二講,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兩講)。講義被武漢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引用。這是學校經濟史學科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開端,在全國經濟史學界開了先河。1958年周秀鸞教師重新開設了外國經濟史課程。 4.“文革”期間經濟史學科的徹底衰落 1965年,趙德馨老師調到湖北省委工作,“文革”期間,周秀鸞老師調到湖北教育學院工作,譚佩玉老師調到華中師范學院工作,張郁蘭老師病休。這樣,經濟史學科研究完全停頓。 (二)學科建設和學術成果 1.中國近代經濟史 1956年,經濟史教研室決定以近代經濟史作為切入點開展學科建設。主要理由及考慮是:經濟史學科的建設與教學,必須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近代經濟史與現實經濟最為貼近,最有利于發揮經濟史為現實服務的功能。 當時的歷史學界和經濟史學界,都將“中國近代史”的下限和“中國現代史的上限”斷在1919年。中國近、現代經濟史亦然。對此,趙德馨教授于1956年提出,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應以社會經濟形態為斷限標志。近代史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為研究對象,現代史以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和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為研究對象。這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觀點在《歷史研究》上發表后,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并廣為接受。按照這一歷史分期觀點,1956—1957年經濟史教研室組織編寫了《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講義》(下文簡稱《講義》)。1958年,高等教育部在成都舉行高校教材展覽會。在與會參展的16本中國近代經濟史教材中,學校趙德馨、周秀鸞、彭雨新編寫的《講義》以其觀點鮮明、貼近現實和內容較系統全面而脫穎而出,被專家和領導議定為高等教育部向全國高校推薦使用的教材。會后,經張郁蘭和趙德馨統編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由教育部門向全國高等學校推薦的中國經濟史教材。50年來,趙德馨教授主編的《講義》(1988年出版時更名為《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教程》,一直是國家教委/教育部推薦使用的教材) 《講義》出版后,立即被國內一些高等學校的教師采用。1960年,日本的幾所大學即用它作研究中國經濟與中國歷史的研究生教材,1972年譯成日文出版(后來又重印)。美國斯坦福大學等在60年代將其列入研究中國近代社會的文獻目錄。1969年,檀香山東西文化中心的一些學者將其后半部分譯成英文出版。它是中國第一部被國外翻譯的以“中國近代經濟史”為名的教材和學術著作。日、美、蘇聯等國的一些學者在論著中征引該書的觀點與資料。上述情況表明,該書為國內外同行專家所認可,達到了20世紀50—70年代該領域國內國際最高水平,為馬克思主義指導的中國近代經濟史學科的建設奠立了初步基礎,標志著中國近代經濟史學科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也標志著學校經濟史學科建設開始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此后,趙德馨教授一直密切關注該學科的新進展,并于1961—1962年和1979—1980年對《講義》進行過兩次較大的修改,于1962年和1980年校內印行。這兩次修改吸收了新的科研成果,加強了理論分析,同時,刪去了大量引文,使篇幅由40多萬字降至20多萬字,簡明扼要,頗受學生歡迎。它為武漢大學、復旦大學等多所高校采用。 周秀鸞老師對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張郁蘭老師對中國近代銀行業史,趙德馨對太平天國經濟專題的資料收集和專題研究也取得成效。 2.中國古代經濟史 秦佩珩教授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在明、清經濟史的研究上頗有建樹。1953年院系調整來到學校后,編寫了《古代經濟史》一書。 趙德馨教授對古代經濟史的研究重點是漢代經濟史,目的是解決中國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分期問題。發表了《兩漢的商品生產與商業》的長篇論文,對楚國貨幣的專題研究開始收集資料。 3.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58年,基于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已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新階段,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已成為歷史,進而成為經濟史學研究對象的客觀事實與敏銳判斷,為了使經濟史的研究和教學與現實更緊密地銜接,從而能更好地為現實服務,趙德馨、周秀鸞、張郁蘭、譚佩玉分工協作,啟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研究和課程建設。經過兩年的努力,他們于1960年寫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講義(1949—1956年)》,同年在本科生中講授,把“中國近代經濟史課程”改為“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研究和講授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這在全國高校中是第一次,學校經濟史學科點是這門學科最早的探路人;它是經濟史研究要跟隨歷史前進主張的進一步實踐。這種研究思路大膽地打破了當代人不寫、不講當代史的傳統和思維,為后來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以及中國近代經濟史和中國現代經濟史的貫通,起了先行作用。盡管此后20年由于歷史的原因,該學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研究幾乎中斷,但當時的起步為改革開放后新中國經濟史的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二、學科的迅速發展和繁榮:1979年至今 1.學術隊伍的重新匯集、培養與合理梯隊的形成 改革開放后,學校經濟史學科重新崛起。1979年、1980年譚佩玉老師、周秀鸞老師、趙德馨老師相繼回到學校,重新組織隊伍,恢復了經濟史教研室。1979年,譚佩玉老師任教研室副主任,1982年以后,趙德馨老師任教研室主任。該教研室由20位老師組成,開設了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外國近現代經濟史、世界經濟、經濟學說史、西方經濟學等課程,但是該教研室真正研究經濟史的老師很少,無法擔任全校經濟史課程的繁重教學任務。后來,由于蘇少之、趙凌云等經濟史專業碩士畢業生的相繼加入,以及姚會元、成協祥等經濟史專業碩士畢業生的引入,經濟史學科研究的隊伍大為充實。經濟史學科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黃金時期,在經濟史學界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教學組織的演變與學位點的形成 1982趙德馨為教研室主任,成協祥為副主任。1984年,姚會元為副主任。1986年,成立中國經濟史研究所,趙德馨為所長,姚會元為副所長。2001年蘇少之為所長,姚會元為副所長。 1984年開始招收經濟史專業碩士研究生,設有中國近代經濟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兩個研究方向。1998年經濟史學科點成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同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授予經濟史學科博士授予權,1999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07年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目前國內高校中只有南開大學經濟史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外,我校經濟史學科是唯一一個國內高校中的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008年成為湖北省特色學科。經濟史學科現設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和中國近代經濟史兩個研究方向。 為擴大我校經濟史學科的影響,我們建立了中南經濟史論壇網站,常年掛靠在我想科研子網網站上,與經濟史精品課程形成科研與教學的合理分工。 3.社會兼職 趙德馨、蘇少之、趙凌云、姚會元、成協祥為全國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其中,趙德馨為中國現代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中國經濟史學會2003年7月之前長期掛靠學校中國經濟史研究所。現趙德馨為顧問;姚會元為副會長;蘇少之為副會長;趙凌云為常務理事;向新為為理事兼副秘書長。 (二)學科方向及主要學術貢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是改革開放以來真正得到發展的新興的經濟史學科,也是該學科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重點。1983年,學校黨委研究決定,集中全校力量,在全校范圍內建立由趙德馨教授負責,跨系、跨專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課題組,并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作為全校的重點課題。課題組成立之初,成員僅有10人,1988年擴大到46人,到1999年,先后參加者達52人。這種橫向聯合體,充分利用了學校經濟學科門類齊全、有多種專門經濟史教師的資源優勢,加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學科建設的進程,保證多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全面性。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如下豐碩成果: (1)《新中國經濟文獻索引1949—1982》,110萬字。 (2)五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專題大事記》:《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專題大事記(1949—1966)》(第一、二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專題大事記(1967—1984)》(第三、四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專題大事記1985—1991》(第五卷),共計190萬字。 (3)發表了一批專題論文。 (4)五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66)》(第一、二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第三、四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85—1991)》(第五卷),共計187萬字。 (5)《毛澤東的經濟思想》,34萬字。 (6)《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綱要1949—1984》,26萬字。這是一本本科生教材。至今已印了4次。武漢大學等學校一直在使用它。這些成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建設奠定了初步基礎。 在上述成果中,五卷本《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是其中主要的一項。它的1—4卷于1989年出版后,經濟學和歷史學專家認為它實事求是地、比較全面和比較詳盡地總結了建國以后經濟工作的經驗教訓,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具有開拓性和奠基性。該書出版后,1990—1991年獲財政部系統高等學校優秀教材榮譽獎(高于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6項獎勵,1992年獲第二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全國優秀獎(高于國家教委一等獎)。美、德、日、俄等國一些著名的大學圖書館和研究中國經濟與歷史的學者均收藏了這套著作。 在研究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該學科點于1985年開始招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方向的研究生。1999年開始招收該培養方向的經濟史專業博士生。經過多年的培養,該專業畢業留校的碩士生、博士生已逐步成長為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在老教師退休以后,仍保留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學術梯隊。 一部多卷本著作的出版、一門同名課程的開設以及同名專業研究生的招收,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這門學科的正式誕生。 在全面研究的基礎上,經濟史學科點形成了以趙德馨教授為代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學,以蘇少之教授為代表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研究,以趙凌云教授為代表的“新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史與中國過渡經濟學”,以姚會元教授為代表的中國近代金融史研究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承接了相關課題,取得了有全國影響的成果,深化了對新中國經濟史的研究。 上述成果的取得,使該學科成為全國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兩個主要研究基地之一(另一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并在全國高校的同類研究領域中處于最前列。 2002年底,該學科召開了以趙德馨教授為主編、趙凌云、蘇少之為分卷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六卷(1992—200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專題大事記·第六卷(1992—2000年)》編撰會,正式啟動第六卷的編寫工作。 2.中國近代經濟史 中國近代經濟史是學校經濟史學科的傳統優勢學科。改革開放后其建設繼續加強。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響的工作,是推翻1958年《講義》中所確立的體系框架,重新編寫了一部克服“左”的思潮、緊貼時代、以現代化為主線的中國近代經濟史教材。這項由趙德馨教授主持,歷時6年(1982—1987年)的建設工作,其成果為198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代國民經濟史教程》。該書被國家教委列為全國高等學校文科推薦教材,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等同行專家認為它是最為系統、最為全面、最好的一部教材,達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前期中國近代經濟史教材的新高度。1992年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教材一等獎(參評的中國經濟史教材中的惟一一等獎)。它被許多高等學校采用。至1996年已重印了4次。 在1996年教育部“經濟學、法學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招標活動中,該學科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學改革方案”中標。這項改革方案包括兩個部分內容:改革思路的報告,及據此思路寫成的教材。1997年,教育部又將后者列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九五”教材建設計劃中的國家級重點教材。經過5年的努力,這部包括中國近代經濟史和中國現代經濟史兩個部分的教材已于2002年完稿,通過了專家評審與教育部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審訂于2003年出版。 3.中國古代經濟史 為貫通中國古代經濟史與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該學科進一步加強了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建設。1985年后的主要成果包括: (1)由趙德馨教授和西南財經大學李運元教授主編的《中國古近代經濟史論著目錄索引》(120萬字)。 (2)由趙德馨教授主編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詞典》(126萬字,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年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中國經濟史詞典(至今仍是惟一的一部)。它的內容從遠古到1949年,其中2/3屬于古代。該詞典出版后,被國外的一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收藏。 (3)由趙德馨教授組織、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該項研究始于1993年,正式開展于1996年。37位學者經過6年多的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800多萬字的12卷巨著,并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12月年版。該書是國家“九五”出版計劃的重點圖書,也是第一部從遠古到1991年、斷代敘述、全面系統的多卷本中國經濟通史。 此外,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趙德馨教授1996年出版了專著《楚國的貨幣》。 4.世界經濟史 世界經濟史是1998年新的學科目錄調整后合并到經濟史學科的。該學科點于20世紀80年代重新在本科生中講授外國經濟史的課程,在經濟史專業的碩士生中也一直開設外國經濟史的課程,并設相關培養方向,研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進行中外經濟史的比較研究和聯系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美國中小企業研究,原蘇東經濟及其轉軌研究,近代中西關系與中國社會,中日、中印現代化比較研究等。 5.經濟史學史 趙德馨教授自1985年起開始為經濟史專業碩士生開設“經濟史學概論”課程,初步形成了經濟史學史的學科框架體系,并與周秀鸞教授合作,出版了《社會科學研究程序》,發表了一些論文,如《經濟史學科的發展與理論》(中國經濟史研究)、《經濟史學科的分類與方法》(中國經濟史研究)等。趙凌云教授承繼了經濟史學史研究,發表了《“新經濟史革命”的路徑、內容與借鑒》(南開經濟研究)等論文。 |